潜江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解读单位: 潜江市发改委 来源: 潜江市发改委 发布日期: 2022年05月11日 11:27 解读类型: 部门解读 解读方式: 图文方式

发布日期:2022-05-11 11:27 来源:潜江市发改委


                  

                  

                  

                  

                  

潜江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1 -

(一)主要成就- 1 -

(二)存在的问题- 4 -

(三)发展环境- 5 -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7 -

(一)指导思想- 7 -

(二)基本原则- 8 -

(三)发展目标- 9 -

三、努力建设服务业核心区,完善空间布局- 10 -

(一)一核引领- 11 -

(二)四区支撑- 13 -

(三)全域覆盖- 16 -

四、着力打造小龙虾特色品牌服务业- 17 -

(一)产业目标- 17 -

(二)产业定位- 17 -

(三)主要任务- 17 -

五、重点发展四大支柱型服务业- 20 -

(一)商贸服务- 20 -

(二)现代物流- 20 -

(三)金融服务- 23 -

(四)文化旅游- 28 -

六、加快培育四类成长型服务业- 31 -

(一)电子商务- 34 -

(二)生态服务- 37 -

(三)科教服务- 39 -

(四)康养服务- 42 -

七、实施重点工程- 44 -

(一)创新驱动工程- 44 -

(二)新业态新模式突破工程- 45 -

(三)农村服务业提质升级工程- 46 -

(四)特色品牌升级工程- 47 -

(五)领军人才培育工程- 48 -

八、保障措施- 49 -

(一)加强组织实施- 49 -

(二)优化营商环境- 50 -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52 -

(四)完善配套体系- 53 -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发展规模和效率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和新突破,不断增强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以及城市转型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服务业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潜江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67%,高于全市GDP平均增速,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32.7%提升至2020年的45.6%占比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2020年,潜江市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7.9%,新增市场主体占全社会新增市场主体比例为85.2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为10.2%,均处于湖北省各地市平均水平以上。在服务业各部门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34.97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37.6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20.91亿元,金融业增加值为34.96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46.86亿元,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1亿元,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5.35亿元,服务业整体实现增加值332.89亿元。

服务业行业结构稳步升级。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以特色小龙虾品牌为支撑的电商服务业发展迅速,搭建了全国最大的小龙虾垂直电商交易平台,2020电商交易额达70亿元,成功争取全国农村电商激励县市和全国县域数字农村发展先进县市,电子商务行业迅猛发展;2020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1.03亿元,同比增速1.6%,金澳科技货运铁路专线开工建设,传化物流公路港建成运营,江汉平原货运铁路、潜枣高速、潜石高速全面建成,“外联内畅”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迅速;2020年全年国内游客达200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达16亿元,出台《潜江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返湾湖湿地公园、章华台旅游区、兴隆水利枢纽旅游区和生态龙虾城等重大文旅项目加快落地建设,文旅融合加速推进。

东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东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园林片区、紫月湖片区、高铁片区为主体,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商贸、康养文旅等形成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园林以现代商贸、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文化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泰丰初步建成以生态龙虾城、光彩江汉城、汽车城、博通物流中心为支撑的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杨市形成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商贸物流为基础的产业集群。随着紫月湖片区、高铁片区两大新区建成、一批重点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实施,服务业聚集效果凸显。

服务业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潜江龙虾”品牌已成为潜江的城市代言词,首创“虾稻共作”模式,编制小龙虾价格指数,引领全省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制定行业标准,行业经验推广全国各地,荣获“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虾稻之乡”称号,成功举办第十二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潜江龙虾”品牌进一步国际化,成功进军纽约联合国总部、世界军运会,于2016年成为中欧互认地标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2020年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20亿元,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51.8亿元,位居全国小龙虾品牌首位,与81个地区和企业实现品牌共享。

文旅资源发展潜力加快释放。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加快释放,大力推动返湾湖最美赛道建设,举办国际、全国性马拉松、自行车赛事,充分开发兴隆水利枢纽、水杉公园、森林公园等极具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全面建成汉江兴隆河生态绿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风光带,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楚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荆州花鼓戏”“潜江民歌”“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草把龙”等非遗资源,参与国际性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进文旅与农业、体育、教育结合,激发文化旅游新活力。“曹禺文化”成为有影响力的特色文旅项目,积极举办曹禺文化周,建设曹禺文化产业园,打造曹禺文化旅游城,委托保利集团运营曹禺大剧院,年演出近百场次,利用保利院线优势,发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创建全国一流的文化高地、惠民舞台。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潜江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

一是总体体量偏小市场竞争力较弱。2020年潜江市服务业增加值为332.89亿元,在全省居于中下水平,同省内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差距较大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服务业结构不优内部发展失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生活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传统服务业仍占主体地位,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创意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偏少。

三是发展质量不高,短板现象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农业的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缺少集研发、设计、制造、运营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无法对本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生活性服务业对改善民生、满足供给的作用有待提高,商贸服务业呈现出“散乱小”的特点,缺乏地标性商业综合体,消费升级和城市能级增长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四是规划引领不够,空间布局有待完善。就全市范围来看,城区带动作用不足,乡镇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城乡分布不均、新老城区分布不均等问题较为突出,服务业整体布局有待完善。就城区来看,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型交易市场设立不够规范,核心商圈聚集带动效应尚未形成,消费潜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三)发展环境

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展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创意服务、生态服务发展势头迅猛,服务业正进入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从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业消费为主的转型,绿色消费、保健消费、休闲消费、教育消费、文化消费等消费需求蓬勃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潜能大幅释放。

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一带一路”、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推动发展全局持续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导经济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地系统性变革,“互联网+”、“双创”政策助推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疫情过后,中央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将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为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的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为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省区域发展格局重塑服务业转型升级新空间。“十四五”时期,全省将坚定不移推动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推动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万千亿产业集群,开展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实现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初步建成,全面提高湖北省服务业整体竞争力。武汉城市圈经济联动发展有序推进,服务市场、要素市场更加趋向一体化,武汉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这为深化区域服务业协同发展,提升潜江服务业整体发展质量,全方位对接融入武汉城市圈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宜荆荆恩”城市群同城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为推进产业互联、市场互享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全新城市发展战略助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潜江市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155”发展格局、全力服务于市委提出的县域经济百强进位、冲刺全国县域经济50强的发展目标,深入融合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格局,打造特色鲜明、多元支撑的“4+1”产业发展体系,推动构建潜江市“一核+四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以园林片区、紫月湖片区、高铁片区为重点的东部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潜江服务业发展面临如何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进而保证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重大任务。因此,继续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进创新驱动,引导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是潜江在“十四五”期间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为指引,坚持服务业“创新、融合、协同、集聚、开放”发展思路,实施潜江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强创新、大融合发展计划,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增强服务业的驱动能力,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强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发展与本地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民美好生活服务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服务领域改革,优化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和活力。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增强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发展新动能。

坚持系统融合。强化产城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服务业统筹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间更高水平的有机融合,推进服务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推动服务业链条的重构与裂变,形成服务业整体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绿色低碳。持续提升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强化“双碳”目标对服务业绿色发展的变革作用,推动生产方式向节能减碳转型,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打造强大的服务业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潜江服务业发展能级,紧密联系周边城市,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中心城区服务集聚效果更加突显,服务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努力建设江汉平原服务业特色化发展的新高地和示范区,建成中国小龙虾第一城、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江汉平原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特色型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全省服务业重要增长极。

——规模进一步扩大。依托“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国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的“1155”发展格局,争取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速11%以上,GDP比重达到5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5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比重达到50%左右,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达到55%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新增100家。

——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做特做强潜江“4+1”现代产业体系,围绕石化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与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以龙虾产业为龙头,发展农旅融合生态产业链。大力发展四大支柱型服务业,加快培育四类成长型服务业;显著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显著增强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消费新需求能力。争取到2035年,建成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市,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全面提升。

——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培育和建设一批全国知名服务业企业、品牌、示范园区,以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服务业为牵引,构建以潜江小龙虾产业为标志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形成上下游配套的良好产业生态,使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争取到2035年,基本建立起现代特色服务产业体系,服务业发展动力活力大幅提升,服务业各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国内发达县域经济体平均水平。

三、努力建设服务业核心区,完善空间布局

围绕潜江市“1155”发展战略,结合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方向等因素,优化服务业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构建“一核+四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奋力推动全市服务业经济发展竞进提质。

(一)一核引领

一核——即指东部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围绕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发挥潜江“连东接西、两面逢源”的地域优势,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突出中心城区核心地位,以中心城区人口达到50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为建设目标,依托园林片区、紫月湖片区、高铁片区,打造东部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精致城市。

园林片区以老城区为主体,坚持内涵式提升、外延式拓展,实施“退二进三”、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工程,加快补齐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生活品质,以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方向,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水平。巩固提升园林服务业传统核心区功能,改善老城区商贸业态,促进老城区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优化特色商业街区、大型购物中心、大型专业市场、社区商业等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商贸配套功能,积极引进大型商贸综合体,打造园林老城综合型商业中心区。重点推进曹禺文化旅游城、李汉俊革命烈士纪念馆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区休闲旅游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紫月湖片区。以园林、杨市双向融合为主体,重点发展高端商住、金融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会展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等高附加值服务业,着力构建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产业体系,强化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区域优势,聚集要素资源,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实现区域和城市服务业的总体崛起、联动发展。大力实施潜江客厅城市综合体、市民之家、文化中心、高端综合商业街等重点项目,打造紫月湖片区智慧型现代高端商业中心区。继续加大各类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打造全市金融服务中心。以紫月湖公园、龙展馆为基础发展休闲旅游,推动将紫月湖片区打造成为城市级总部商务区、生态型文化休闲区、体验型商业游憩区、示范型低碳宜居区。

高铁片区。以泰丰、杨市一体推进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电子商务、康养服务、休闲娱乐等服务业,构建“高端商务服务、主题休闲商业、创新文创旅游”三大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门户形象。依托高铁枢纽中心和龙虾城,发展商贸休闲服务项目,打造综合型虾旅特色商业中心。加快建设潜江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和特色旅游商品中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水平。以中邦物流总部经济中心和百佳和总部基地落户为契机发展总部经济。依托泰丰福利院和怡心苑生态康养中心项目等现有产业和成熟资源,构建医养健康产业体系,打造生态养老基地。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建设创新创意研发中心,打造潜江“创意谷”。将高铁片区逐步建设成为集商务金融、文旅康养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努力争创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二)四区共进

以产城融合为导向,契合潜江产业布局,按照人口分布、区域类型,结合不同区域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引导重点城镇、文旅资源集聚区、制造业集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等发展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实现错位发展。

文旅精品特色区依托返湾湖水乡文化、章华台楚文化、熊口红色文化和龙虾文化,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打造精品文化旅游项目,研发设计相关文创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潜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形成“后湖-返湾湖-龙湾-章华台-熊口”的环型文旅观光带,建设具有潜江特色的江汉平原文化旅游走廊。支持后湖管理区建设集休闲度假、运动养生、特色民宿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建成全域旅游强镇、虾谷特色小镇、运动休闲小镇,推动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稳步开展。支持龙湾镇打造荆楚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综合性国家遗址公园。支持熊口镇建设江汉平原红色旅游目的地和虾稻文化旅游区,加快推进21万亩虾稻田园综合体建设,建成国家级龙虾特色小镇。推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形成以文化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品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地,打造具有潜江特色的文旅精品发展区。

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产城融合为方向,推进城区与产业园区对接融合,实施杨市、总口管理区一体化发展。结合总口管理区产业基础和优势,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智能家居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食品安全、会展服务、电商直播等重点领域服务功能,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打造先进制造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华中物流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华中家具产业园、传化物流公路港和纺织服装产业园,围绕环保装备、汽车零部件、铝制品加工、家具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装备制造物流、智能家具创意设计等服务业。支持家具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家具创新创意水平,提升家具产品价值,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互联网+个性定制平台”的发展模式,提升家居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实现从工业园区向产业新城的转变。

科教协同创新区。结合“能源新城”和“微电芯城”的城市定位,重点推进泽口、王场、周矶、周矶管理区协同发展,着力发展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科创产业和教培产业的新突破。依托长飞潜江科技产业园、潜江微电子材料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发展研发设计和信息服务业,致力于配套武汉万亿“光芯屏端网”产业,为全方位承接武汉城市圈内产业转移奠定研发基础。面向江汉盐化工业园、潜江石化精炼产业园的共性服务需求,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等与之配套的产业,推动建设生产服务支撑平台。围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依托潜江职教中心等职业院校,开发适合产业工人的各类培训项目,为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夯实人才基础和技能保障。

临空经济先行区。积极接轨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运粮湖、张金等地毗邻荆州机场的区位优势,抢抓荆州沙市机场建成通航机遇,重点发展临空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产业,努力开辟以临空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运粮湖管理区建设湖北省临空经济示范区,构建以航空服务、临空物流为核心支撑,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为重要增长引擎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三)全域覆盖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潜江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以“旅游+”、“龙虾+”为主线,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打造虾-稻全产业链格局,带动全市各个地区统筹发展,促进四大区域联动发展,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统筹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强城乡服务业承接网络建设,促进各乡镇对中心城区服务业的对接,以乡镇特色和亮点资源为依托,促进服务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积玉口镇、高石碑镇、浩口镇、张金镇、老新镇、渔洋镇、高场办事处、运粮湖管理区、周矶管理区、熊口管理区、白鹭湖管理区等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布局农村电商、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民宿旅游等乡村特色服务业。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建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服务业体系,形成城镇带动乡村、城区带动全域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四、着力打造小龙虾特色品牌服务业

(一)产业目标

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做大做强小龙虾产业,加快小龙虾从成“吨”卖到成“顿”卖的转变。到2025年,小龙虾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到2035年,全产业链产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将潜江打造成以小龙虾文化为核心的国际友好社交之城,实现小龙虾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二)产业定位

坚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小龙虾产业在三产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把潜江打造成为以小龙虾产业为引领的“全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服务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做大做强“潜江龙虾”服务业名片,实现小龙虾产业品牌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国内品牌影响力,将“潜江龙虾”培育成“国家级品牌”。围绕龙虾、虾-稻打造出时尚的食品、旅游的爆品和保健的佳品。

(三)主要任务

1.延伸小龙虾产业链,引领服务业融合发展

以“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为名片,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先发优势,优化产业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延伸小龙虾价值链,更加充分地整合经贸、科研、文化、美食、旅游资源,推动龙虾+文创+节会+体育+科技+餐饮等相关服务业全面发展,形成集科研示范、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电子商务、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服务业产业格局,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2.打造龙虾文化,促进小龙虾产业持续化发展

弘扬龙虾文化,创新营销方式,在动漫、电影、影视剧等作品中融入潜江龙虾元素,不断提升潜江龙虾知名度。实施“小龙虾+大文创”战略,成立专门的营销队伍,引入顶尖的策划团队,通过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制造热点话题、策划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使潜江龙虾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以节为媒,精心谋划打造“一节一会”特色文化品牌,坚持突出主题,不断促进行业交流和合作,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办好中国小龙虾产业大会,汇聚行业权威专家学者,群策群力,打造全球小龙虾产业发展风向标。持续举办龙虾节、魅力虾乡自驾巡游等文化活动,推进生态龙虾城景区建设、潜阳城、虾客行等龙虾文旅融合项目。

3.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快小龙虾品牌国际化发展

引导市域内小龙虾企业按照“企业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的子母品牌模式,积极参与品牌创建与品牌竞争,提升自主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话语权。实施虾-稻“走出去”战略,着力推动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品牌和标准向市外延伸,实现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更大范围、更多企业共建共享共用,将“潜江龙虾”打造为湖北农产品代言词。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激发小龙虾品牌的市场潜能,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小龙虾出口到更多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增强潜江龙虾国际竞争力优势,实现“潜江龙虾、世界共享”。

4.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小龙虾产业创新性发展

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对小龙虾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小龙虾产业融合,依托小龙虾交易中心、虾谷360等交易平台,完善小龙虾价格指数。构建全市统一的小龙虾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引导小龙虾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线上交流、在线支付,通过直播平台组织“云捕虾”“云赏虾”“云品虾”,打造“线上交易平台+冷链物流+线下交易市场”的线上、线下双轨流通模式,完善物流配送的现有设施,构建区域一体化、内外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小龙虾产业发展新格局。

5.加强产业风险管控,实现小龙虾产业精准化发展

依托“三大中心”(-稻产业大数据中心、小龙虾交易中心、国家级小龙虾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平台作用,打造小龙虾产业的信息枢纽与监测中心,实现小龙虾市场供需数量与价格实时监控。高质量谋划中国小龙虾质量检验中心建设,完善虾-稻产业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小龙虾产业调研与分析机构,加强对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科学评估和有效应对产业风险,实现产业精准化发展。建设潜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要求,延链、强链、补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集研发、加工、仓储、电商、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示范园区,加快集群发展,加速释放集聚效应、示范效益、品牌效益,打造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标杆。


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中国虾谷项目:“虾谷360”交易平台、小龙虾交易中心、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仓储中心、虾-稻实训基地、中国虾-稻文化创意中心、虾谷农旅融合观光体验园

中国生态龙虾城项目四期:-稻产业基地、大型综合式酒店、青年创客基地、总部办公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湖北莱克水产精深加工、湖北柳伍水产精深加工、示范园冷链物流一期、示范园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示范园职工生活服务中心、东荆大道南延等6个项目)

华中(潜江)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供应链总部基地(虾-稻研发中心、大数据中心、小龙虾电子拍卖交易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三农服务中心)、优质食材交易中心、数字冷链基地、智慧物流基地

专栏1:“十四五”期间小龙虾服务业重点项目


五、重点发展四大支柱型服务业

(一)商贸服务

1.发展目标

以促进消费增长为主线,面向消费需求升级,以重大商贸项目为支撑,积极优化商贸服务供给,合理进行网点布局,科学调整商业业态,有效促进商贸服务转型升级。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10%。到2035年,商圈、商贸物流、专业市场空间布局体系更趋成熟,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商贸服务体系。将潜江市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重要的商业活力城市。

2.主要任务

大力提升商贸服务档次。建设以1-2-11的城镇商业中心体系和22-14的社区商业中心体系为主的商业中心体系规划。以居民消费升级为导向,加快中心城区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打造特色品牌商业街区,加快推动万达、大润发落户潜江,新建2-3家以百货店、购物中心为主的商贸综合体,全面提升中心商业区的档次和规模。加快引进一批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国际高端品牌商贸流通企业,推进优化特色商业街区、大型购物中心、大型专业市场、社区商业等商业网点布局。围绕新区布局高端商贸服务,完善商务办公、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配套功能,形成集现代商业、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商贸服务示范区,满足居民高端消费需求,改善购物消费环境。

推动酒店住宿业转型升级。以满足消费需求和提升整体接待能力为目标,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主动服务、真心服务、热情服务、高效服务,优化酒店空间布局,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品牌,加快推动希尔顿酒店、喜来登酒店等高端酒店项目落地,积极发展维也纳酒店等连锁型商务酒店和旅游星级酒店。提升酒店住宿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优化管理与服务理念,全面提高酒店住宿业整体管理水平。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与文旅资源,支持发展江汉平原特色民宿,改造升级、新建一批特色休闲田园综合体,培育建设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度假中心,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促进民宿业态多样化发展。“十四五”期间,星级宾馆达到7家、其中5星级标准宾馆达到2家、4星级标准宾馆达到3

创新商贸流通业态。进一步加强对商贸企业的跟踪服务和活力引导,促进企业更健康、更持续地发展。做好高铁片区等片区区域规划,不断提升老城区的商贸业态,加快城区商贸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全面提升城区商圈业态和规模,真正做到差异化经营、适度竞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业业态,实施 “互联网+商贸”工程,探索线上线下互动的体验式智慧商业模式,促进专类商业贸易加速发展,开展个性化、特色化和定制化的商业服务。大力培育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上门服务等新兴业态,促进批发零售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推动大型商场、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结合,实现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改造升级超市、菜场、餐饮等生活保障性商业网点,提升专业市场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进程,积极推动重点乡镇综合商业中心等新业态发展,探索“农超对接”的新模式,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

培育特色产业品牌。以“潜江龙虾”金字招牌为依托,发挥品牌带动效应,不断挖掘与创新潜江菜品,培育以小龙虾为代表的潜江特色餐饮品牌。鼓励餐饮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大型餐饮企业集团,鼓励本土餐饮企业向外扩张发展。发挥小龙虾产业的带动作用,以龙虾节会为契机,积极推广本地餐饮及其他产业品牌。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专业展会,促进内外双循环,以“电商直播”为突破口,不断借助展会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利用电视、广播及网络直播等媒体手段,创造网红经济,将潜江特色产品全方位推广出去,提升潜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专栏2:“十四五”期间商贸服务业重点项目

商业中心体系:1-2-11城镇商业中心体系(市级商业中心1处、分区级商业中心2处、镇级商业中心11处)、22-14社区商业中心体系(社区级商业中心22处、街坊商业网点14处)。

重点商业场所项目:天恩新天地企业总部项目、光彩江汉城四期—樟华九巷项目、新东城商业综合体项目、万汇城商业综合体项目、锦江都城酒店综合体项目、凯盛奇慢生活广场项目、中科科创生态城项目、万达广场项目。

园项目:市城发集团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孵化园及邻里中心项目

双循环项目:江汉平原废旧家电回收体系建设项目

(二)现代物流

1.发展目标

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为目标,努力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完善全市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到2025年,打造服务产值20亿级别的江汉平原智慧物流总部的发展目标,年均增速达到15%。到2035年,建成省级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建成三个大型物流园区,分别为综合型物流园区、危化品物流园区和冷链物流园区

2.主要任务

构建综合型物流园区。加强潜江区域性物流枢纽建设工程,围绕服务本地生产服务、生活消费需求,建设功能集聚、设施集约的物流节点,形成“四区八园多中心全覆盖”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强化与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联动。支持多种物流业态建设,推进公路、铁路、水运、通用机场物流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加快金澳科技货运铁路专线建设。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及周边市衔接,拓展面向长江经济带的国内物流服务网络。创新货运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各种专门运输、鲜活农产品及高附加值货运直达运输,加快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定班定线的货物、汽车列车、冷链运输。支持零担、快运、货运代理、城市配送以及利用班线客运为依托的小件快运等经营业务网络延展。积极推广冷链运输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鼓励企业购置节能环保冷链运输车辆,积极推进冷链物流运输物流信息化水平。

加快智慧物流平台发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打造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智慧物流平台,构建智慧物流体系。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可视化技术、移动信息服务、智能交通和位置服务等物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新一代移动通信、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自动导引车辆、不停车收费系统以及托盘等集装单元化技术普及。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管理、全自动物流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物流业科技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以中百等骨干商贸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推动物流企业与商贸企业共同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平台,提高快速响应及资源共享能力。

完善服务城市农村功能的物流体系。以物流服务全覆盖为目标,围绕拓展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交通等物流服务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降低物流成本。建设以市级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为纽带,镇级农产品配送中心为骨干,零售经营门店、超市和直销网点为基础的产品市场网络。加快建设潜江北站物流园区、后湖农水产品专业物流中心、西城区物流配送中心和南部综合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公、铁、水、空”多维物流网络。加快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实行线上与线下、公铁水空、城市与农村的“无缝衔接”。统筹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资源,推广“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服务模式,健全覆盖乡镇村的农村物流节点,重点服务于潜江农村物流,推进农村物流设施共享共建,打造高效经济、双向互通的农村物流网络,促进农村物流融合发展。完善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依托乡镇综合服务站及市到市、市到镇办、镇办到村组的客运班车网络,开办邮政服务、客票代售等业务。发展邮政快递物流,支持本地物流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逐步形成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推进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物流、大宗原料物流、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业。支持江汉平原仓储中心、小龙虾区域集散交易中心建设,着力提升全市仓储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有序推进潜江现代商贸物流园等8大物流园区建设。鼓励电商快递物流企业建设仓配一体化项目,提升电子商务后端仓储与配送能力,合理布局冷链仓储中心和农产品集中配送中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多式联运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物流节点,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后湖、张金、熊口、渔洋等农村物流网点,完善城乡配送网络,建立物流中心——产地交易批发市场——村级物流节点的物流体系。在全市(15—22个)乡镇(或经济发达的乡村)规划建设(5—10亩)农村电商物流快递融合发展中心,加强农村物流服务覆盖。

促进流通行业联动发展。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商贸业融合,为现代产业服务。重点推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现代商贸、危化品、农产品运输等行业的联动发展。重点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业,打造四大物流园区和七大配送中心。推动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加快集聚、契合布局,整合现有电商、仓储和运输等物流信息资源,加快培育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提升物流与电商的配套程度,提高商贸物流效率,实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有机融合,打造集现代物流、商贸批发、电商配送、商业服务等为一体的物流电商园区。在小龙虾冷链物流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加强物流与农产品运输协同,依托“中国虾谷”和后湖农水产品专业物流中心,大力引进冷链物流技术,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

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潜网、捷阳物流、鑫园商贸、佳捷物流传化物流等物流企业,加快推进公铁水联运物流项目建设,鼓励各物流企业扩大物流企业业务范围,发展装备制造物流、建材物流、绿色物流等多种业态,形成品牌效应,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专业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开展物流招商引资,引进全国知名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企业进行重大项目立项,为物流企业提供土地、资金等多种政策支持,引入第三、四方物流,积极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加快健全逆向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企业针对居民生产生活废旧物资,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回收网络。鼓励物流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流”理念,重点支持物流园区建立以物流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和应用为核心的综合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共享与业务联动。

专栏3:“十四五”期间现代物流业重点项目

物流枢纽建设项目: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潜江分公司邮电商物流中心项目、快递电商产业园、农副水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农村物流配送中心、潜江传化公路港项目(二期)、易通易达IT供应链综合物流园、潜江市生产生活及医用应急物资储备配送中心、虾谷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中心、熊口小龙虾现代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华中(潜江)数字农业产业园、潜江货运北站物流园、金澳物流园、泽口临港物流园、捷阳物流园项目。

物流通道建设项目:城东物流疏港公路、泽口港区疏港公路、红旗港区疏港公路、潜江至荆州货运铁路

信息化建设项目:潜江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升级

支撑项目:潜江市物流统计体系、潜江市物流企业信用评价、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三)金融服务

1.发展目标

鼓励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提升信贷政策与潜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强化对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重点地区以及重点项目的融资增信支持。不断加大金融支农、支小力度,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增强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以农村、企业、居民发展需求为导向,逐步形成内部结构合理、体系完善、活跃高效、监管健全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全市金融资源聚集和金融交易体系完善,不断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

2.主要任务

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推动金融业对接融入武汉城市圈,加大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吸引武汉金融机构到潜江设立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法人或分支机构。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推进银政保合作,提高已有银政保合作金融产品覆盖面,积极推广创业贷款产品,开发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扩大贷款抵押范围,推进知识产权、收益权等抵押业务创新,积极拓展直接融资,引导和支持证券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保证重点领域资金供给,继续增强对潜江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撑能力。不断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支持。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微型企业的考核及评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投放贷款,鼓励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积极落实财政补助,对上市挂牌企业实施奖励。不断强化潜江市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来实现多元数据汇聚及治理、风险识别、实时监管、多维分析、全面展示、提效降本的目标。

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发挥保险金融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潜江重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智慧城市等建设。推动“三农”保险提标扩面增品,深入发展“小龙虾养殖保险”,健全虾-稻业生产风险保障体系,积极推广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险产品,鼓励发展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医疗责任、产品责任等民生及公共安全领域的责任保险,提高实体企业风险保障能力。加快推动“互联网+”保险业发展,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创新保险业服务模式和销售渠道,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提供质优价廉、诚信规范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快完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工作,切实提高企业风险抵抗能力,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服务县域“三农”的主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围绕虾-稻、潜半夏等特色农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激活农村要素市场。深入推进各类银行对涉农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的建设,持续推进“金融下乡”“金融支农”,发挥产业基金对农业的引导支撑作用。积极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放宽农村金融组织准入政策,适当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强化金融监管合力,着力防范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保护银行中小客户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和评估,健全金融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高度关注创新金融产品、新兴服务模式和跨机构、跨市场、跨领域金融产品与业务的潜在金融风险,切实做好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完善监管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公共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提升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功能,着力打造覆盖面广的社会信用体系,更好支撑地方经济建设。

专栏4:“十四五”期间金融服务业重点项目

合作项目:与农发行湖北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汉口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政银战略合作协议

信贷项目:潜江农商银行的“渔农贷“虾农贷”“荆楚发展贷”“荆楚保医贷”“荆楚天使贷”“青创贷”“荆楚小康贷”等信贷产品,众邦银行绿色金融实践“乡村振兴贷”

智慧化建设项目:潜江市智慧金融服务平台项目、众邦银行潜江小龙虾产业链金融服务

(四)文化旅游

1.发展目标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一批文旅综合体、文旅融合品牌、文旅消费集聚区和网红旅游景点,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文化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江汉平原文化旅游新地标,努力争创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十四五”时期,建成24A级及以上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旅游名镇、1条旅游名街、3个旅游名村、10余种乡村好礼以及若干“网红打卡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乡村旅游551”品牌创建计划、乡村旅游“百千万亿”美丽经济的发展目标、旅游总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

2.主要任务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围绕“天下第一台”章华台、“东方莎士比亚”曹禺、“水乡园林”等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一带·三核·一园·多镇”的全域旅游布局,重点发展东荆河生态文化休闲带,打造江汉平原水文化生态休闲廊道,加快建设潜江不夜城、湖乡金三角、汉江黄金带三大核心旅游区域。以小龙虾产业为核心统领,形成荆楚文化、戏剧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水文化、石油文化、工业文化、农垦文化多维共振。构造网红打卡不夜城,水文化休闲游憩度假体验地,多类型文化融合休闲高地,乡村旅游休闲理想地,形成以三天三夜为主的微度假模式。推动卓尔系列项目、曹禺文化产业园、章华台旅游区、兴隆水利枢纽旅游区和生态龙虾城等重大文旅项目加快落地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招商环境,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着力打造以美食为入口的文化休闲微度假目的地,形成集生态游、文化游、美食游、休闲康养游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格局。

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旅游风景道提升工程,完善配套服务,开通到重点区域和景区的旅游公交线路。加快推进旅游景区线路、乡村旅游道路,旅游标识导航系统建设,提供景区交通网络最优路径图,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服务质量和水平。建设高铁站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合理布局游客服务中心、特色商品中心、自驾游集散地和周围停车场,在游客服务中心、商业中心、交通枢纽网点提供信息咨询、旅游宣传、特色产品预订、旅游购物一站式服务。发展智慧化旅游,实施“旅游+互联网”模式,建设覆盖全市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行业管理平台和互动营销平台,打造一款集潜江景点介绍、景点特色路线、景点周边服务、景点投诉等功能的APP,提升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全面创建全域旅游环境。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旅系统融媒体宣传工作技能,营造“人人懂电商、人人会直播”,争做“文旅宣传大使”氛围,提升网红带货潜江特产、非遗、文创产品的能力和质量,带动全域旅游,助力潜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和孵化基地、园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重点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企业,鼓励、引导文化企业入驻文化产业园区、众创空间,扶持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建立品牌优势。推动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研发设计文创产品。推进移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深度对接,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新技术+文化创客”模式,支持文化领域创新发展。

打造知名文旅品牌。加快文旅产业多元化发展,构建“文旅+”模式,推进文旅与美食、农业、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以“曹禺故里、水乡园林、红色历史、龙虾之乡”为特色的潜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依托曹禺大剧院、曹禺文化旅游城,打造戏剧文化品牌;依托返湾湖景区、兴隆水利枢纽,打造“绿色、健康、运动、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依托楚文化、红色文化、荆楚文化等历史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依托生态龙虾城、龙展馆、龙虾学院、潜网电商、熊口龙虾特色小镇,推出虾-稻研学游、钓虾体验游、产业考察游等项目,打造“虾-稻文化”品牌。

专栏5:“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业重点项目

存量提升项目:蓝城曹禺创园文旅红城项目、返湾湖湿地文化旅游度假区修复项目、龙湾考古遗址公园、生态龙虾城、兴隆水利风景区、百花岛国家水利风景区、楚商林城市运动公园、广华水杉公园、百里长渠城市休闲廊道、“西堤巷”市集、“郢市”步行街、东方路夜市街、紫月湖公园

基建与配套项目:潜江市全域旅游服务中心、东荆河基础设施与景观打造、自驾旅游服务中心、六大主题廊道、主题驿站、全域旅游标识系统、田关河休闲带、文旅系统短视频网红培训班

乡村旅游重点项目:潜江田园小龙虾田园综合体、古城乡村旅游度假区、潜江印象非遗文化小镇、灰台村蔬菜大观园、龙角山生态农庄、渔樵人家、楚潜村韵、三园生态农场、竹根滩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地

红色旅游重点项目:李汉俊革命烈士纪念馆(碑)、博物馆、非遗馆、红军广场、寻找拖船埠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刘赤生烈士革命体验营、五七干校、红军街

六、加快培育四类成长型服务业

(一)电子商务

1.发展目标

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潜江模式,加快培育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依托本地优势发展特色电商品牌,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向农村地区延伸,逐步形成特色突出、应用普及、体系健全的电子商务业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市。到2025年,争创省电子商务特色街3个、示范镇3个、示范村7个,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亿元、其中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年销售达到15亿元,形成一批链条式的具有全省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电商平台和龙头企业,打造高质量网红经济。

2.主要任务

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互联网+供应链+销售终端+流通”的O2P电商零售模式。培育引入电商龙头企业、平台,推进全市各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推动优势平台发展,注重发展专业化网络零售平台,完善各类平台网上信息服务、购销对接、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统计分析、预警预测等功能,依托潜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带动群体发展,鼓励大型交易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强化线上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大型商贸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建立网红集聚和交流平台,不断加大对网红人才的培养力度,壮大网红团队规模,构建起多形态、多层次、多元化的网红队伍。

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动电子支付创新应用,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强化在线支付功能。加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鼓励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建立交易诚信档案,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全市电子商务统计制度,加强全市电子商务运行监测和数据分析,逐步建立电子商务统计监测体系。积极发展电商物流配送,整合现有工业、商贸、仓储和运输等物流信息资源,设立电商分拨中心和快递分拨基地,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构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培育网红经济发展中的新生态,建立健全网红经济产业规划;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一批示范性的网络企业和网红达人,吸引更多网红入驻潜江。

打造潜江特色电商品牌。积极推进特色产品拓展互联网市场,发挥潜江“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裁缝之乡”和特色农副产品优势,打造“中国虾谷”、“潜江裁缝“、“潜半夏”、“潜江大豆”等知名电商品牌,建设全球小龙虾直销平台,打造世界服装网销售基地,依托虾谷360平台等,销售特色农产品。发挥家具产业园、服装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园区的集聚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知名电商龙头企业、开展线上个性定制与线下实体展示,逐步建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电商品牌。依托“潜江龙虾+”的模式,整合网红和经济两条线的资源,开创潜江打造“网红之城”、助力网红经济的新时代。

加快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完善乡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开展“一村一品”电子商务培育工程。继续完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供需流通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开展电子商务进城镇、入乡村示范工程,在村、社区规划建设电子商务配送网点,支持电商企业建设农村“农村电商+小超市”直营店,完善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功能和配套设施。推广“翼支虾”共享经济模式,鼓励农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利用互联网销售地方特色农产品,探索原产地直销、预售、跨境交易模式,逐步推进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向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农户等延伸。确保网红经济实现专业化、精细化良性发展,全力打造潜江电商“升级版”。

专栏6:“十四五”期间电子商务重点项目

网翼数字农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潜江虾-稻产业大数据平台、华中数字餐饮公共服务平台、小龙虾金融资产电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小龙虾系列游戏平台四大平台、“虾谷360”小龙虾可视化垂直电商交易平台和“虾谷快运”智能追踪物流服务平台、小龙虾云交易平台。

电商合作项目:抖音电商“富裕计划”项目

网红之城”打造:十大“潜江网红”、十大“潜江优秀直播电商”评选

(二)生态服务

1.发展目标

逐步形成市场活跃、机制完善、规范有序的生态服务体系,提高生态服务产业市场化程度,丰富生态服务形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服务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将生态服务产业打造成全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领域。到2035年,将潜江建成全省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低碳之城。

2.主要任务

积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以汉江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与修复为契机,大力推动东荆河、城南河、四湖总干渠、返湾湖等市内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鼓励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优化项目逐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探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综合环境服务等服务模式。加大环境规制的执行力度,严格实行总量控制,支持工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区引入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服务公司,对园区污染进行集中治理,鼓励企业购买第三方生态服务,进一步扩大生态服务的市场需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谁治理,谁所有,谁收益”的服务模式,培育引进生态服务企业,在土地、税收、审批等方面给予第三方生态治理示范项目、生态服务企业提供多种政策支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设立市生态服务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序推进能效贷款、绿色金融租赁、节能减排收益权和排污权质押融资。完善产业发展管理协调机制,营造公平、自由、有序的生态服务业市场环境。

加快发展多种生态服务。完善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咨询培训等污染防治服务,在“三废”治理领域积极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不断丰富环境工程咨询、清洁生产审核等生态服务内容,鼓励发展提供环境、投资、装备集成等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生态服务业,创建集研发、设计、生产、运营于一体的生态治理装备制造、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和生态服务产业集聚区。

支持发展量化交易市场。积极按照国家双碳战略完善量化交易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成本合理负担机制、污染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和市场化节能交易机制,推广碳排放交易试点,扩大碳排放交易范围,探索碳盘查、碳审核及碳资产管理第三方服务平台。加强区域协作,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联合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开展排污权交易区域替代,与荆门、天门、仙桃、荆州等周边地区加强生态经济合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专栏7:“十四五”期间生态服务重点项目

净土工程: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项目、潜江市生态循环产业园项目。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潜江市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态治理及保护修复工程、县河生态修复工程、潜江市城南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东荆河沿河生态修复项目。

无废”工程:潜江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规划项目

(三)科教服务

1.发展目标

以本地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和教育培训服务业。到2025年,形成产业实力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劲、要素保障有力的发展新格局。到2035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支撑新兴高端产业发展的科教服务体系。

2.主要任务

推动科技服务重点领域发展。聚焦小龙虾、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重点行业,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建立小龙虾文创中心,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创作以小龙虾为题材的动漫、电影、戏剧、诗作,鼓励本土服装企业和家具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产品价值,探索建立时尚创意设计中心。围绕潜江光电子信息、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展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科技中介服务,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推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向综合服务模式升级。

加快科技服务载体建设。统筹科技创新资源,重点推进周矶科教研发中心建设,搭建科技孵化平台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本地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多种服务。加强对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提升平台服务水平和孵化能力,促进孵化器集约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以潜江龙虾、潜半夏、大豆等产品良种培育为契机,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吸引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来潜江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业。结合潜江本地发展需求,加强潜江职教中心、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潜江卫生学校、潜江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横向合作,加快培育小龙虾、潜半夏、家政服务、纺织服装等领域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开发适合油田工人劳务输出的各类培训项目。整合社区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养老保健、幼儿教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制职业院校,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市场机制。

积极培育引进科教人才。突出产业发展需求和导向,实施科教服务人才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教育培训专业人才。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推荐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省级项目,促进市域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充分利用省内高校教育资源,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推动企业与高校研院所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引进高端、紧缺人才,培育应用型人才。

专栏8:“十四五”期间科教服务重点项目

创新载体建设工程:湖北(潜江)融合创新协同服务平台、企校联合创新中心4家、电子产业园检测中心。

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引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强化本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型企业家。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和转化实施、强化知识产权保障作用。

(四)康养服务

1.发展目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逐步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服务优良、运行规范、覆盖城乡且供养赡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25年,符合标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综合服务设施,60%以上的农村建立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或托老机构,养老机构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到2035年,基本满足全市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有效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2.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康养服务体系。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康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医养融合化发展、居家社区医疗服务社会化发展、养老机构多元化发展、康养基地品质化发展,培育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健康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基地和医疗康养服务产业集聚区。依托武汉城市圈的合作机制,推进跨区域医疗组织建设,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带动本市医疗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符合规定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给予税费减免扶持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康养服务企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努力打造多元办医格局。

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以社区为纽带,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提供老年供餐、家政服务、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鼓励发展志愿者、邻里互助养老服务,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多种养老服务。探索建设智慧养老社区,安装智能居家照护设备、远程健康照护设备、SOS呼叫跌倒与报警定位设备,实现远程监控和护理。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着力解决老年人群体在使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推动新时代的适老化改造,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

培育发展多种康养产业。充分发挥潜江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医疗养生等优势,依托武汉城市圈,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省级政策和项目支持,大力发展康复护理、高端医疗、体育健身、健康旅游等康养服务产业,加快重点推进高石碑医养结合型健康服务业集聚区、积玉口生态康养小镇、后湖湿地康养小镇、保障性卫生健康养老康复综合示范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鼓励返湾湖景区建设集运动养生、健康旅游、康复护理于一体的运动康养产业园区,支持杨市依托大健康产业园和食品工业园开发以“药膳”为核心的保健产品,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增加老年服务产品供给,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提升个人养老能力。

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完善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改革,推动农村福利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鼓励发展国办、乡镇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民办公益性、盈利性的社会养老机构,完善基础医疗康复设施,促进城乡健康养老服务资源均等化。积极发展切实潜江农村实际需求的康养服务模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城市资本、资产、资源投向农村康养服务,开发老年产品市场,合理布局农村健康养老产业。

专栏9:“十四五”期间健康服务重点项目

福元堂健康产业园项目、怡心苑康养服务中心项目、高石碑医养结合型健康服务业集聚区、积玉口生态康养小镇、后湖湿地康养小镇。

七、实施重点工程

(一)创新驱动工程

坚持创新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加快5G、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水平。

支持头部企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重点推进电子半导体材料分析检测中心、绿色化工和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等建设,完善“政产学研用金介”创新网络,全面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发展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初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其他创业者发展,加强中小微企业孵化园、创新创业产业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和专业化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以潜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重点强化公共孵化平台、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培育新增长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梯队。加大力度引进建设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探索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实现科技成果高质量转移转化。探索建立异地科技研究开发平台,加强与外地孵化器战略合作,探索实“创新飞地”“人才飞地”模式。

(二)新业态新模式突破工程

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助力省级五个一百工程和千亿工程产业提升计划的顺利实现,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打造潜江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发挥数字经济提质增效带动作用,推动“互联网+服务业”迈向新阶段,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推动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智能家居等产业数字化改造,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服务业,培育一批数字化服务企业和创新应用企业,加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用地、用能、排放、创新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保障,实施文旅产业数字化战略,探索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打造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全省高地。聚焦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潜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产业园区,加快对现代化工、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的探索,培育形成一批省级“两业”融合的典型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业态模式,建设一批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服务支撑平台。

(三)农村服务业提质升级工程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新型服务业体系不断健全,推动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联结紧密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科技研发、农资供给、农机服务、农产品营销以及信贷保险、物流、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以及全产业链打造,对农业各产业进行全面渗透,不断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的支撑服务体系;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启动建设潜江龙虾冷链物流电商产业园,创新“互联网+小龙虾+流通+终端+服务”运营模式;推进中国虾-稻大数据中心融入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高标准创建“数字农业硅谷”,打造国家级数字农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服务业发展,实现农村高质量振兴。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吸引企业、市民入乡兴乡,鼓励社会资本、工商资本等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依托“虾稻共作”核心示范区、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兴隆绿道等特色资源,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休闲农业示范点,进一步开发优化“魅力虾乡游”旅游线路和产品,加快建设中国虾谷小镇等一批“田园综合体”示范样板,加快卓尔文旅等项目与乡村的有效对接,打造潜江农文旅品牌;发展潜江特色农产品电商,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示范,建立重要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播平台; 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激发农村消费潜力,便利农村群众生产生活。

(四)特色品牌升级工程

加快实施服务业品牌升级战略和品牌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和潜江特色的服务业品牌,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主营业务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品牌龙头企业。

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注册商标、培育知名品牌,持续推广“潜江龙虾”区域公共品牌,做大做强潜江龙虾餐饮品牌,不断提升潜江龙虾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完善服务业品牌评价办法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服务业企业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的服务,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提高潜江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夯实企业质量基础,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质量品牌意识,实施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为目标,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品牌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提升质检基础保障能力,大力发展质量检验检测平台,提升质量品牌服务水平,健全品牌管理体系,完善质量品牌法治建设,加快企业质量诚信建设。加大品牌、商标保护执法力度,完善相关问题的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依法打击侵权等违法行为。

(五)领军人才培育工程

加快培育潜江服务业领军人才,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集聚一批能够引领服务业发展并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产业领军人才。

完善“潜江英才”“潜江俊才”“潜江专才”“潜江匠才”服务清单,提供“四才卡”差异化服务。制定年度服务业人才需求白皮书,加大招才引智平台建设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懂管理、懂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策划人才和行业权威,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制定完善“我为人才办实事”项目清单,推动全市各片区人才驿站建设,打造集服务人才、保障人才、赋能人才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完善和落实高层次服务业人才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全市服务业专家人才联系名单,全方位提升高层次服务业人才、团队创业及项目的服务水平,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设立专业孵化器,为拥有技术、创意的人才提供创业投资服务,鼓励以创新服务品牌、创作成果和研发成果等无形资产入股创业。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健全组织机构。充分发挥潜江市发展三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重大事项的研究和协同推进。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决定服务业发展重大事项,协调服务业发展的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解决服务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强化工作考评。建立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重点评估增加值增长速度、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重要指标,强化对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与评估。明确部门和区镇处职责,将服务业工作纳入部门和区镇处目标管理考核,推动部门和区镇处参与到服务业发展大局中。市发改委做好规划年度考核工作和中期评估工作,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效果和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并落实相应的奖惩政策和措施。

创新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市领导谋划、专业部门具体承担的工作机制,加强项目谋划精准对接、精准论证,确保项目质量。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政策扶持和综合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各领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制定相关行业政策。

(二)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市场环境。构建标准统一、智慧便利、共享开放、协同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土地使用权、人力资源、资金、技术、数据资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强化服务与监管效能,健全贯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服务、维权全链条的综合保护机制。积极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中心作用,为企业办理外贸出口资质、出口清关、物流、出口退税、国际市场推广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降低企业负担,缓解疫情冲击。统筹建立体系化的政策推进机制,加强服务保障机制,完善政策落实督察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实施细则,尽快落实已经出台的减免房租、减免缓缴税费、加大财税支持、金融信贷支持、援企稳岗力度等方面的系列帮扶政策,增强企业发展信心,稳定企业发展预期,竭力降低疫情给服务业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平稳向好发展。

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健全工作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标准,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进一步减少服务业重点领域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简化相关审批验收环节和程序。设立服务业综合服务窗口和线上“联办平台”,实现不动产登记申请、税费征缴“一网通办”“全市通办”。探索和推进服务业监管方式的改革,特别是在改革审批主体、准入准营机制、加强服务行为监管、市场主体退出渠道等方面,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与服务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加强对特许经营、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检验检测机构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规范其经营活动,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

加强信用法治保障。制定发布服务业信用信息目录清单,规范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范围和程序,提升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数据归集质量。依法依规实施信用激励,开展失信惩戒,实施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制度并保持动态更新。全面实施容错机制清单化管理,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改革,联合服务业相关部门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对同一对象“综合查一次”,抽查结果共享交换、互认互用。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建立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完善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加大市域内银行机构在服务业经济中的投放比重。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完善服务业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组织开展优质企业上市专题辅导,帮助企业上市融资。持续推进汇桥担保公司改革,完善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提高金融服务便捷性,引导市域内银行机构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建立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支持中小企业、轻资产企业以应收账款、项目合同、生产设备、知识产权等动产和权利进行担保融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围绕服务业企业进行投资。

促进服务业人才集聚。优化引进高层次服务业人才优惠政策,持续开展招硕引博工程,明确人才需求,实行差异化精准引才。创新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采用“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养等方式,为服务业提供更多专业技术人才。依托潜江市职业教育院校和相关机构,推动省内重点高校与本地服务业企业建立联合实训基地,培养和储备各类服务业专门人才。构建服务业企业招工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绿色快捷通道,实现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全流程“不见面”办理。搭建以龙虾特色产业人才为重点的多领域现代服务业人才的交流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服务业人才专业化水平。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财税支持,统筹各类服务业专项资金,完善对重点服务业企业、项目、品牌的奖励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服务业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能,加大续贷支持力度,清理不必要的“通道”、“过桥”环节,推动普惠型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行。提升纳税服务质效,落实好服务业流转税及附加、物流仓储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规范中介服务收费,大力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多元化主体,搭建中介服务超市,实现服务收费市场化,全面清理违法违规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严格执行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相关优惠政策,降低一般服务业用水用能成本。

(四)完善配套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相关产业发展协会为载体,重点打造小龙虾、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公共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覆盖面广的社会信用体系。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宏观经济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各部门经济领域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开发应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组建“上下联通、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城区路网连通,拓展城乡交通,推动城乡水利建设和电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垃圾治理水平。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物流信息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市、镇、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规划建设与电子商务配套的物流园区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培育社会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拓宽农村商贸服务渠道,推动商业网点、电子商务向农村延伸,完善城乡批发零售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和拓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功能,改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环境。有效整合存量建设用地,向土地利用效率高、社会效益好的优质型服务业行业倾斜,推进服务业用地多功能开发和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

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坚持标准引领、品质提升,立足于本市服务业各领域特色及总体需求,研究制定服务行业基础地方标准,加快对重点服务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促进服务行业标准体系的纵向嵌套和横向普及,深入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应用推广落实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健全完善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评价标准体系,实现服务业评价标准的深度创新。加强信息技术、科创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现代供应链等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和行业标杆示范。强化标准引领示范,充分发挥标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加强统计监测。优化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快完善符合服务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新型统计制度,探索建立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监测制度。建立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和信息资料库,做好动态更新和数据审核工作。加强全行业统计监测核查,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动态监测、预警、预测、形势分析和信息发布机制,重点监测服务业发展指标、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为准确判断和分析服务业运行情况提供依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